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 陕西省首批大气专项督察启动   

 行业资讯     |      2025-04-05

它至少可以区分和表述为下列五种情况:(1)确定性,即已知的某一事物确实已经发生或者肯定要发生。

[87]注重变法促进,强调通过变法革新来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更加明确、更为深刻地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 陕西省首批大气专项督察启动   

[19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首要地表现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制定良法。[196]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论,指引司法改革在符合司法本质和司法规律的轨道上全面有序推进。[109]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统一的科学阐述和逻辑论证,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体系的独创性贡献,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新篇章。

[13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27]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第2版。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在具体层面上通过执政党的政策(简称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体现出来。

[113]必须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改革等方面的领导。2.法治与法制 我们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概念时,需要同时理解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即法制。结语 以上,本文从三个学理维度,即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80]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0]法治秩序是高于和优于法律秩序的秩序状态。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政治文明写入宪法。

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 陕西省首批大气专项督察启动   

(一)法治概念论 法治概念关涉法治是什么,是法治理论的元问题。[9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7页。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34]《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页。

六是坚持人权法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无论是依宪治国还是依宪执政,都对宪法实施提出了要求。[82]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5页。[16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求是》2014年第21期,第20页。

[4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注重法律的综合意义,主张对法律条文和典籍从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结合上予以解释和注释,法律的实施不能就事论事。

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 陕西省首批大气专项督察启动   

[19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4年第21期,第9页。要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凝练为创新理论和法理思维,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与人治的对立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对人类数千年政治文明史的抽象提炼,是对新中国数十年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和人民处理新时代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根本的行动遵循,必须认真贯彻、长期坚持,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75]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法理学上旷日持久的热点问题,也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217]2014年,他提出组织修订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上添一些硬招,稳步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等工作。一方面,没有民主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可能导致专制独裁的严刑峻法,甚至造成权力的滥用,最终法治也荡然无存。

强调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前提和根基,发展权是生存权的高级形态,二者统一于发展、依存于发展。[12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

从内容上看,法律规则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即关于人们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规定,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社会功能。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直到1996年,我们仍然提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7]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关键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31]法治文明内含于政治文明之中,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制度表征,又是保障其他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法治文明,人类的一切文明便如彩虹般易散而难以持久。[108]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第2版。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针对法治监督方面存在的监督目的不清晰、监督范围不明确、监督程序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各种监督方式之间缺乏协同性、监督权威性不高、监督执行力和公信力弱等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建立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成的更加严密的监督体系,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同时要着力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形成对法治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法治化监督体系,督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2018年,第五次修改宪法时,将原序言中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奋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文化领域变革,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受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的影响,实践中时常出现重政策轻法律、用政策取代法律,或者忽视或否定政策等错误倾向。民主和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

[4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平安的国家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115]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